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关于政协永修县第十七届五次会议第23号提案的答复
戴书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亟需采取更为有力措施做好企业招工服务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做法及成效
(一)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提升就业服务效能
1.强化供需对接平台建设。2025年,全县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1场,组织2838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7975个,成功推荐就业3187人。其中,“春风行动”期间抢抓春节返乡机遇,精心组织县乡专场招聘会27场,提供就业岗位1425个,有效促进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2.创新构建多元化宣传矩阵。充分利用“龙舟赛”活动契机,创新实施“赛事引流-抖音引爆-社群深耕”立体宣传模式。线下设立“就业+金融”驿站,线上推出抖音创意短视频(互动量突破3200次,获取简历132份),并通过微信物业群定向推送政策与岗位信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格局,显著提升政策知晓率和服务覆盖面。
3.一企一策助力企业用工。永修县创新实施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工作,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搭建平台、提升技能、优化服务、促进人岗匹配、营造优良环境,全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开展“直播带岗”活动,联合抖音等平台,以“企业展示+岗位讲解+在线答疑”的形式,让求职者“云参观”企业园区、生产车间和员工宿舍,直观了解岗位详情。同时,创新推出内含就业政策的“家乡味道”礼包,精准投递3000余份,有效触达外出务工群体,打造就业“新生态”。
4.构建零工服务体系。整合丰安街道和邮政网点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工市场与驿站,全年推荐临时用工4500余人次,并配套提供休息、培训等暖心服务,切实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需求。
(二)创新“一核双链”服务模式,构建全域就业网络
永修县创新“一核双链”就业服务模式,构建“城区15分钟、农村15公里”服务圈。通过“建点、建联、建制”模式,依托县级就业之家和邮政服务站,开展“送岗位、送金融、送服务”专项行动,组织活动超百场,完成10789名务工人员建档,采集企业招工信息1026条。开展“百企走访”活动,梳理企业用工岗位1000余个。发挥邮政网络优势,走访企业商户1600余家,夯实精准服务数据基础,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数字化赋能精准对接,构建智慧就业服务
1.推进数字化转型。2025年,永修县就创中心依托数字化驱动的全渠道就业服务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91场,吸引了2838家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7975个。截至目前,已有1594家企业完成“就业之家”平台注册,各级“就业之家”累计发布岗位2540个,达成就业意向3187人次。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扩大了就业服务覆盖面,显著提升了招聘效率。
2.深化产教融合。整合南昌大学、东华理工等高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2025年,组织129名化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开展“园区行”活动,并举办有机硅产业专场双选会,吸引30家企业参与,收集求职简历166份。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精准匹配对接”模式,为50余家有机硅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00余名。
3.拓展区域劳务协作。积极贯彻中央稳就业部署,深化跨区域劳务协作。2025年初与云南罗平县建立合作,引进55名新员工,协助300名老员工返岗,协调接送130名员工。拓展与贵州紫云县、惠水县合作并签订协议。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促进西部劳动力与永修用工需求对接。
4.强化惠企政策支撑。2024年累计为574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78.55万元,为47户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21.15万元。自2024年9月政策实施至年底,为53家园区企业发放吸纳本省劳动力社保补贴168.80万元,惠及员工509人。2025年发放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1.94亿元,惠及企业56家,有效发挥政策红利稳岗扩岗的支撑作用。
(四)整合资源,优化人才服务
根据统计,永修县在领人才补贴共1067人,其中各级人才:中级职称34人;专科(高级技师)413人;本科498人;双一流、硕士研究生120人;博士2人。2023年新引进各级人才184人,2024年新引进各级人才556人,2025年截止到目前引进各级人才332人,申领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优化人才政策兑现流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整合服务资源,将原人才服务中心职能升级并纳入县营商环境直通车体系,于永修县集成企业服务中心内设立“人才用工服务专窗”。该专窗除负责本板块业务审核外,同步设立跨部门业务通办窗口,统一受理涉及其他单位的人才政策申请材料,实现申请人及企业办事人员的“只进一门、只跑一次”。2025年线下受理人才申请材料60份,平均在5个工作日办结。为落实提案建议,提升服务便捷度,我县同步设立移动端与网页端双线办理渠道。在双端平台均设立“人才服务专区”,集成各类人才政策查询、申请表格下载、在线申报入口及政策兑现公示信息,打造“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业务“一键直达、全程网办”,显著提升申请便捷性与操作友好度。2025年线上受理人才申请材料630份,5个工作日内的办结率为98.25%。
二、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问题
当前就业服务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岗位精准匹配与供需对接效率有待提升,企业岗位库与人才信息库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宣传推广渠道的创新性不足,内容吸引力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多元化传播矩阵;三是线上线下服务整合不够深入,灵活就业人员的信息互通渠道尚未充分拓宽;四是区域协作的深度与广度不足,跨区域就业服务机制有待强化,与劳务输出大省的协作还需深化;五是专业技能培训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配,特别是针对有机硅等特色产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覆盖面有待加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优化人岗匹配机制。持续加强企业用工需求与求职者意向调研,动态更新优化企业岗位库和人才信息库;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升智能匹配算法精准度,显著提高岗位适配效率,并重点关注有机硅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储备与需求变化。
2.创新构建宣传矩阵。在巩固传统宣传渠道基础上,聚力打造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为核心的新媒体矩阵;精心制作投放生动精准、触达力强的短视频与图文内容,提升活动吸引力与覆盖面。
3.畅通信息对接渠道。充分发挥“5+2就业之家”平台核心作用,保障企业岗位信息与求职者简历实时更新、高效互联;深化与邮政公司合作,共建9个标准化零工市场,打造服务灵活就业的优质“蓄水池”。
4.强化政策落地与保障。强化招工政策宣传,提升知晓度;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政策兑现;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支持中介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动态调整专业,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
5.深化区域劳务协作。加强深化与云南、贵州、广西等劳务输出大省人社部门合作,定期开展劳务供需对接活动,配套实施有机硅等紧缺工种定向招聘与技能培训,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吸引西南地区技能型劳动者特别是有机硅产业人才来永修发展。
6.对接系统升级。人才补贴方面积极与九江市行政审批局等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探索“后台触发式”支付接口,为未来实现真正的“免申即享”奠定技术基础。将此作为长期攻关目标。
7.扩大人才数据库。持续动态归集人才学历、职称、就业等信息,确保引进人才归档入库,为智能预填和精准推送提供全量支撑。预计2025年新增各级人才700名。
8.完善弹性机制。细化人才补贴“先审后补”操作规范,强化信用管理。优化抽查机制,确保改革平稳运行。
感谢您对我人社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并请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2025年6月25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