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永修县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现代化新永修,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法治轨道上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将我县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举旗定向,确保党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推进法治建设的核心作用,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县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一是全方位强化思想引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动示范作用,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重点学习内容,在全县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教学培训3次,组建第一批“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学堂”宣讲师资库,不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二是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十五届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专题听取有关工作报告,及时作出研究部署,聚焦法治链条各个环节,坚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规范全县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三是高效能强化工作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我县召开了十五届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8个乡镇党委书记、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负责同志等20位同志就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进行现场法治述职,构建起人大监督、法治督察、人民参与一体推进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格局。
(二)推动依法行政,以高水平法治促进政府权力公开透明。坚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推进更高水平依法行政。一是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对《永修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确保决策流程规范化。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决策咨询论证作用,法律顾问全程列席县政府常务会、县政府办公会,有效促进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2024年,依据《永修县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引》,审查县政府议题141件。公开重大行政决策4件,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均严格按照意见征集、结果反馈、合法性审核、政策文件发布的流程进行,并在县政府官网设置专题页面展示。二是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监管。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明确审核范围,统一审核标准。2024年,永修县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7件,均按要求审核并报送上级备案。此外,扎实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梳理需修改的规范性文件3件,废止12件,确保政策文件的时效性和合法性。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面主动落实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3419条,办理依申请公开51件,按时办结率100%。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78件、政协委员提案110件,对接率、答复率均为100%,并在政府网站公开。用好永修县“双随机、一公开”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督促各部门及时上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有关信息,累计在信用中国公开“双公示”信息38786条。
(三)深化职能转变,以高标准政企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全力做好政企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一是持续完善政务服务体验。编印《永修县惠企政策一本通》,兑现各类惠企资金4.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3万余家。建成运营企业集成服务中心暨营商环境直通车4.0升级版,41项高频事项下放社区,177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审管互动平台”,赣通码应用次数列全市第一,创新推出“小龙虾一件事”、“有机硅一件事”套餐审批模式,审批时间压缩75%以上,材料缩减60%以上。《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数字赋能新模式着力打通群企办理“最后一公里”》入选江西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典型案例。二是落实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制定公布减免责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方式,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依规行使法定职权。督促各行政执法单位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期”和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以涉企行政处罚案件为主,通过清单管理,促进执法单位规范行政裁量权,提升执法服务水平,进一步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2024年,累计减免责案件497件,减免行政处罚金577.5万元。三是以司法之力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实施《永修县人民法院“企事速办”十二条》,明确涉企案件“一窗通办”、立案材料“容缺受理”,完善《服务保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以“专、精、特、新”四字诀打造破产审判永修新样板。开展“检察护航·益企同行”“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创新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西海多有机硅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2024年,共破获涉企案件5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1名,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四)践行执法为民,以高要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始终坚持“法治为民”理念,围绕“简约高效、职责清晰、运转协调、执法有力”要求,严格规范执法。一是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乡镇行政审批服务及执法运转情况调研,并谋划拟定《永修县乡镇(街道)协调响应评价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印制了《永修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指引手册》《永修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问答手册》发放给具备执法能力的乡镇(街道)。统筹城管、公安、消防、市监等治理力量下沉网格一线,出台了《永修县城管队伍重组下沉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将9个城管中队下沉到12个城市社区,解决了私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飞线充电等居民关心的各类问题1800余件。二是抓好基层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江西省行政执法考试系统线上公共法律知识培训,受训人员达595人。今年以来,全县共160人通过江西省行政执法证考试取得行政执法证,其中51人为乡镇干部。就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工作进行摸底排查,注销39名不在岗人员行政执法证件,调转9名执法人员。三是聚焦法治为民解困纾难。着力健全12345热线“接诉即办”机制,全年平台共转办工单5787件,表扬工单25件。同时,以“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合作机制”入选全省唯一国家级试点县为契机,对涉及行政执法诉求信息分类归集,针对涉及行政执法职责不清、疑难复杂等问题,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研究会商,厘清职责权限、制定处置规范,全年分析推送“12345”数据1300余条,对4类群众高频投诉问题提出执法建议13条,召开专题协商会议2次,切实帮助解决群众诉求,推动“12345”热线回访不满意工单数量同比下降约10%。
(五)坚持诉源治理,以高效能社会治理促进法治强基。坚持把依法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落脚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目前,全县已建各类调委会214个,人民调解员764人。其中,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7个,乡镇调委会18个,园区调委会1个,村(社区)调委会188个;专职调解员251人,兼职调解员513人。常态化开展“民情勤访”活动,累计开展民情勤访恳谈会1253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662件,全县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持续保持100%。县司法局联合县法院共同签署了《关于强化业务指导协同推进诉源治理的合作协议》,推动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诉源治理。二是拓宽法律服务新方式。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在各类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2024年开展“民法典宣传月”“12·4宪法宣传周”等各类普法宣传活动300余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超2万人次,县司法局荣获“八五”普法中期全省通报表扬单位。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2024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7起,服务困难群众4216人次。三是提升行政争议化解新效力。全年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86件,审结77件,行政复议纠错案件6件。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永修县一审行政诉讼案件62件,审结行政诉讼案件56件(含去年结转2件),败诉2件,败诉率约3.57%,败诉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设立行政争议多元调处工作站,印发《县级府院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加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健全完善“府院联动”机制,推动形成诉前化解行政争议的工作合力,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43件。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获评全省五星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二、存在困难和不足
(一)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一方面行政执法单位对于“自由裁量权”“安静生产期”和“减免责清单”等涉及营商环境的政策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涉企行政检查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难以实现对行政检查行为的及时监督和动态管理。
(二)行政执法规范性有所欠缺。一方面基层执法人员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才较少,部分基层干部对规范执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执法程序与案卷文书不规范情况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乡镇对于赋权的行政执法事项承接能力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县将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及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从源头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持续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全覆盖,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各项政务服务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释放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综合行政执法向基层延伸,解决基层执法力量分散、执法能力不足等问题。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