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永修县“林长+候鸟和湿地保护”绘就人鸟和谐生态画卷
近年来,永修县以林长制为抓手,采取系统性保护举措,推动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永修县连续14年蝉联“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县”。
一、机制创新+科技赋能 筑牢保护屏障
作为鄱阳湖湿地保护的核心区域,永修县创新构建“林长+候鸟和湿地保护”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335名县乡村林长年均巡护超200次,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同时,投入366.2万元打造“智慧湿地”综合管理平台,通过5G、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累计破获湿地非法活动案件4起,让湿地生态“看得见、管得住”。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推动2717户渔民转产就业,组建12人专职护鸟队,昔日“捕鱼人”变身“护鸟卫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
二、多举措开展生态修复,绘就湿地新图景
2014年以来,永修县累计完成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保护与恢复项目109个,投入资金3357.73万元,累计修复湿地34.04公顷。另外,当地政府统筹资金实施吴城镇修河河岸5.3万平方米湿地修复工程,通过种植60余万株水生植物、近千株乔木,构建起“景观观赏—生物保育”四大功能区。该工程累计修复重点湿地40平方公里,新增湿地面积近200公顷。针对鄱阳湖旱情,当地通过碟形湖水位智能调控、营建候鸟“备选食堂”等措施,为鄱阳湖永修区域3.7万羽候鸟提供精准越冬保障,相关经验获央视专题报道。
如今,修河干流永修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鄱阳湖吴城断面水质达Ⅲ类,湿地“地球之肾”功能逐步复苏。
三、候鸟种群“量质齐升”生物多样性“清单”持续扩容
湿地生态改善直接体现在候鸟“投票”中。2024年11月监测数据显示,永修吴城镇迎来60种候鸟超16万只,较2018年增长近3倍。全球98%的白鹤东部种群在此越冬,数量从2010年的1800只跃升至2025年的5000余只,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鹤天堂”。
今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永修,6月成功自然繁殖2窝9只幼崽,目前总数已增至20余只。作为环境指示物种,彩鹮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严苛,其选择在此栖息繁殖,充分印证了永修县在水质保障、食物资源供给及生态安全维护等方面都达标了。
今年春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也首次现身修河国家湿地公园白莲湖区域,并于6月自然繁育一窝共5只幼崽,该县生物多样性“惊喜清单”正在持续扩容。
四、生态红利反哺民生 解锁绿色经济密码
保护成效正转化为民生福祉。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1390.48万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偿面积达20余万亩,惠及2.67万人次,人鸟争地矛盾显著缓解。吴城候鸟小镇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40家农家乐、116名“鸟导”依托“候鸟经济”实现增收,走出“保护—开发—惠民”的良性循环。
据悉,永修实践已成为国际生态保护标杆。连续三届承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吴城候鸟小镇获评“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永修县探索“候鸟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案例入选2024年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实践。全国首家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鄱阳湖环境资源法庭的设立,更为湿地保护筑牢法治基石。今年4月,《鄱阳湖候鸟衔来致富“金钥匙”——永修县探索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入选《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案例》。
从“生态守护者”到“发展受益者”,永修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在鄱阳湖畔绘就了一幅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时代画卷。(杨怡琼 汪顺英)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