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修县西南部,江上乡的乡亲们如今办事有了新体验:进一扇门,就能办成所有事;遇烦心事,一张无形的网便悄然启动,将问题化解在萌芽。这背后,是该乡大胆探索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模式,以资源整合、数据互通、力量协同、服务下沉,织就了基层善治的新图景。物理整合:“一扇门”终结“两头跑”。曾几何时,群众办事、反映问题常常要在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之间“两头跑”。江上乡瞄准痛点,果断打破壁垒,将两大中心功能集中于一址,统一挂牌、统一管理。

步入中心,综合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劳动保障、民政服务等窗口一应俱全,“雪亮工程”的指挥调度区更是将147个前端摄像头编织成守护平安的“天网”,覆盖辖区主要进出路口。“过去办个事、反映个情况,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好了,进这一扇门就全解决了!”群众由衷地感慨,道出了整合带来的最大红利——办事便捷度与满意度显著提升,彻底告别“多头跑、反复跑”的烦恼。数据赋能:“一张网”贯通“全链条”。物理整合是基础,数据融通则激活了治理效能的生命线。江上乡构建统一信息化平台,将综治网格化管理数据与便民服务业务数据无缝衔接,实现人口、房屋、事件、组织等基础信息的互联共享。

网格员变身“移动探头”,在日常巡查中收集的社情民意、矛盾隐患、民生需求等信息,瞬间“上云”。中心指挥调度室如同智慧“中枢”,对信息精准研判、即时分派。一个“网格发现、中心派单、部门响应、联合处置”的高效闭环管理机制应运而生,让问题发现更敏锐,处置更精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被彻底激活。
力量协同:“多面手”守护“家门口”。整合的关键在于人的融合。江上乡推行“一员多能、一岗多责”,将综治网格员与便民服务代办员队伍合二为一。

这支扎根基层的队伍,身兼数职:他们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是便民利民的“代办员”。为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中心”,中心建立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处理、中心统一督办”的运行机制。一般性诉求和简易矛盾,前台或网格员当场“消化”;复杂事项,联动司法、公安、职能部门协同“会诊”;重大疑难,则由乡党委、政府统筹解决。这种分层过滤、联动处置的模式,如同精密运转的“滤网”与“稳压器”,全年排查化解的53起矛盾纠纷实现100%化解,将风险隐患消弭于萌芽,将群众诉求解决在基层,真正筑牢了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服务下沉:“零距离”赢得“心贴心”。治理的活力在基层,服务的温度在细节。依托整合后中心的枢纽作用和网格员“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江上乡将服务管理触角延伸至最末梢。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通过定期下访、巡回服务、线上预约、上门代办等方式,特别是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将便民服务送到灶台边,将矛盾调解做到田埂上。这种“零距离”服务,不仅打通了便民惠民的“最后一步路”,更实现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深刻转变,干群关系在“心贴心”的服务中愈发和谐,基层稳定的根基在“接地气”的实践中愈发坚实。
永修县江上乡的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通过资源集约、数据共享、力量聚合、服务延伸,实现了维护社会稳定与优化公共服务的有机统一,大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和精准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幅“治理有效、服务暖心、乡村和美”的基层善治新画卷,正在江上乡徐徐铺展。

公安备案号:36042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