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乡镇栏目汇总
信息类别: 部门乡镇栏目汇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2024-07-01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4-03864 责任部门: 博物馆

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永修县文物保护单位概况(2024)

发布日期:2024-07-01 10:19
字号: 〖大 小〗

永修县文保单位共27处,其中国保1处;省保3处;县保48处。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云居山真如寺塔林

云居山真如寺塔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有唐至现代僧塔近百座,广泛散布于云居山上山下,分布面积300余平方公里,是全国佛教名山中保存名僧僧塔数量较多的一处,并成为考证中国佛教圣地云居山历史的重要见证物。云居山塔林为中国僧塔建筑设计的一个典范,僧塔选址大多围绕真如寺,坐落在环境优雅的丛林中,采用坚硬的花岗石为材料,中部为墓塔,四周为栏杆或半封闭院墙,塔前有祭拜供台,整个塔由塔墓、塔身、宝盖顶构成,塔林总体布局合理,石雕工艺高超,图案精美细腻,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1、云居山真如寺

真如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该寺为我国佛教著名道场和中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建寺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主要建筑有赵州关、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藏经阁、虚杯楼、云海楼、伽蓝殿、祖堂、客堂、斋堂、禅堂、玉佛殿等,计有大小殿堂26座,寮舍200多间,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保存完整。真如寺建筑大多为仿宫殿建筑形式,整体布局合理,内涵丰富,堪称典范。真如寺作为佛教曹洞宗重要发源地之一声名享誉海内外,自唐代道容禅师肇基开山以来,历代于此得法高僧众多,如唐代道膺、宋代心空、明代颛愚、清代德胤、现代虚云、性福、海灯、赵朴初、一诚等,他们先后至此弘扬佛法或担任住持,为真如寺的兴旺做出了重要贡献。真如寺对于探索佛教曹洞宗在江西的发展及庙宇建筑特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吴城吉安会馆

吴城吉安会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中心,始建于清代初年,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七年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吉安会馆占地10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内结构分两层,下为客堂、上为观戏台。整幢建筑为砖木结构,一层客堂为吉安籍客商宴宾之所,有三扇大门进出,二层观戏台台面为地板,四周由四根石柱支撑,石柱上部为木柱,正中悬挂“吉安会馆”馆匾,观戏台木构件都雕刻有神态各异的戏剧人物、瑞草飞鸟、垂吊花篮等故事图案,顶部中央藻井装饰华丽,形似录顶,长方形藻井框,中央为葫芦状凹进。吉安会馆作为古镇吴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保护价值极高,对于进一步考证会馆建筑特色及吴城商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庄雷氏祖屋

雷氏祖屋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雷家组,明清建筑,共三幢,分别为一幢进、二幢进、三幢进天井式徽派风格建筑。总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呈“品”字形排列,隔扇门窗甚多,遍布石木雕刻,技法流畅精细,堪称一绝。新庄为宫殿建筑之父雷发达家乡,此民居群为雷发达及后人所建。雷氏祖屋对于考证雷发达生平及样式雷建筑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

1、城山墩曲尺塘遗址

城山墩曲尺塘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厚城村西北方向3000米处,山坡地形,地面已垦种庄稼,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3-5米。采集标本有鼎足、陶片(曲折纹、锯齿纹、云雷纹、漩涡纹、网纹等),年代为商晚至西周。城山墩曲尺塘遗址对于探讨我国商周遗址分布和赣北地区商周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寨山墩遗址

寨山墩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白槎镇向阳村东北方向1000米处,台地地形,附近有小溪,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遗址保存完整,文化层堆积1-3米。采集标本有石器(石锛、石刀)、鼎足、陶片(方格纹、锯齿纹、曲折网纹、云雷纹、菱形纹等),年代为商晚至西周。寨山墩遗址对于考证南方居住遗址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磨盘山遗址

磨盘山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马口镇马口村西南约1公里处,台地地形,地面为菜地,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保存完好。采集标本有石器(石斧、石镞、石刀)、鼎足、陶片(方格纹、网纹、绳纹、菱形纹、几何纹等),年代约为新晚至商周。磨盘山遗址是永修为数不多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标本的遗址,对于考证永修新晚至商周时期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4、魏源墓

魏源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该墓文革时曾被破坏,现仅存封土堆、石马等地面遗迹。魏源为明代刑部尚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清代建昌府志》载有魏源事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博物馆曾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影青瓷器。魏源墓对于考证魏源生评及明代殉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5、陈母曾太君人墓

陈母曾太君人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马口镇先锋村叶家庄,墓保存完整,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前有石象、石狮、华表、碑刻等,80年代石象、石狮等曾被盗,后追回。该墓为清代广西招平府道台陈子中母亲之墓,同治年间封为诰命夫人,地位显赫。古墓外观气势恢宏,前有神道按中轴线由两边对称排列,对于考证清代赣北墓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6、三房桥戴氏门楼

三房桥戴氏门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三房村戴家组,建于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整体结构为麻石、青石、红石砌成,分内外两层,面阔23.68米,进深1米,通高4.3米。上有文字记载:“明朝江西监察御史李行义监理,广西布政司参议刑部郎中戴瑷立,隆庆年岁末孟冬月造修”。三房桥戴氏门楼对于探讨明代江西建筑样式具有重要价值。

7、万氏贞节坊

万氏贞节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大同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面阔14米,进深1.5米,通高6.8米。整体结构为麻石、青石制,上有乾隆御笔“旌表节考太学生叶公瑞亭之媳儒童叶殿池之妻万公年颂之侄女生员中立公之女”,“节凛冰霜”,“旌表节考太学儒叶殿池之妻万氏坊”等字迹。万氏贞节坊对于探索古代江西牌坊建筑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8、高桥

高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艾城镇高桥村王家组,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代乾隆年间重修。麻石结构,长17.3米,宽1.4米,高3米,桥墩有青石碑刻,记载该桥历史沿革。高桥造型独特,对于探讨江西古代造桥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9、淦氏家祠

淦氏家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九合乡红光村,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初重修。由祠堂、院落组成,祠堂坐西向东,面阔17.6米,进深12米,砖木结构,封火山墙,青砖墙面,小青瓦,斜坡顶。大革命时期,中共永修县委曾迁此办公。淦氏家祠对于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及探讨明清祠堂建筑均具有重要价值。

10、四联商代大遗址

四联商代大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燕坊镇四联村东北3公里处,2002年砖瓦窑在此取土时,曾发现江南罕见的青铜乐器——铙(商代,一级文物),随后省考古所进行了试掘。该遗址为山坡地形,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深度为1米,采集标本有鼎足、鬲足、陶片(云雷纹、网纹、方格纹等)。附近还发现有灰坑、水井、柱洞等遗迹现象,初步定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居住遗址。该遗址对于考证商周遗址分布及商周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1、戴家山遗址

戴家山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山企业集团军山分场茅栗岗,为配合昌九高速公路建设,曾进行两次发掘。属山坡类型,遗址分布约80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石器(石斧、石刀)、陶片(方格纹、圈点纹、堆塑弦纹等),文化堆积约2-3米,发现有灰坑,出土一件较完整陶器,年代跨度长,有新晚至早商遗迹现象。对于探索江南新晚至早商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2、城墩遗址

城墩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沙垅村西南1公里处,属台地地形,附近有良田、小溪,遗址分布面积较广,约8000平方米,经试掘文化层堆积2.5米左右。该遗址堆积为商周文化遗存,文化遗迹以灰坑为主,其他还有房基、陶窑等。采集有石器、鼎足、陶片(曲折纹、网纹、圈点纹等),陶片多为灰色软陶、硬陶和红色夹沙软陶。城墩遗址对于考证赣北商周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3、李恪墓

李恪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磨刀组柘林湖边,墓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5米,直径8米。李恪为唐太宗李世民后裔,五代时为逃避战乱,率族人从中原逃至江南,死后葬于此处。现墓为李氏后人重修,墓前留有清代碑刻。李恪墓对于探索古代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14、董有林墓

董有林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虬津镇鄱坂村316国道旁1公里处。墓坐西朝东,封土堆高1.6米,直径1.2米。董有林为宋代湖北荆州刺史,为朝廷重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墓在文革曾遭破坏,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原址又进行了修复重建。董有林墓对于考证董有林生评及江西古代葬俗具有重要价值。

15、戴如愚墓

戴如愚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艾城镇艾城村艾城粮管所后山上,麻石结构,封土高2.8米,直径4.8米,附近有三元殿遗址和孔庙遗址。戴如愚为宋代进士、建昌县令,声名显赫。戴如愚墓对于考证戴如愚生评及江西古代葬俗具有重要价值。

16、魏源母亲、次子及孙女墓

魏源母亲、次子及孙女墓分别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和江上乡南坑村,为明代刑部尚书魏源母亲、次子魏克敬及孙女王氏的归葬地,三墓尤以魏母墓保存最为完好,封土堆高3.8米,直径5.1米,墓前有皇帝旌表魏母的汉白玉制千字功德碑。魏源母亲、次子及孙女墓对于考证魏源家族史及明代葬俗具有重要价值。

17、风雨桥

风雨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立新乡竹岭村东南方500米处。青石板桥墩桥面,长30米,宽1米,高4米。始建于北宋,现存桥体为明代重修。传说此桥为云居山佛印和尚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建议之下修建,原是艾城(古代县治)通往省城南昌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桥对于探索江西古代桥梁修造工艺及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8、黄婆井

黄婆井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立新乡黄婆井新村,建于清代,直径80公分,口径60公分,井水清澈透底,味如甘泉,是黄婆井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水源。黄婆井对于探讨古代水井修造工艺及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9、河桥古代民居

河桥古代民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溪桥镇河桥村中曹组,明清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台梁式砖木结构,高约5米,屋内轩敞清爽,中一天井,上下两进,8间厢房,门窗隔扇都镂雕成各种空格花纹,隔扇下有各种木雕图案,有人文花鸟,有神话传说,栩栩如生,精妙绝伦。该民居现为村民居住,保存较为完好。河桥古代民居对于探讨明清江西建筑及民俗具有重要价值。

20、同安寺

同安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艾城镇谦田村西1公里处,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大多为现代重修。有主殿、配殿、客堂及古代塔林等建筑,主殿面阔12米,进深6米,通高8米,规模宏伟。同安寺建筑群对于探讨江西佛教文化及佛教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1、胡氏百岁石牌坊

胡氏百岁石牌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江上乡新基村,建于清代乾隆42年,麻石结构,上刻有“贞寿之门”,“旌表御钦朱添壁之妻胡氏百岁”等字迹,保存较完整。胡氏百岁石牌坊对于探讨古代江西牌坊文化及建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22、 “八一南昌起义”涂埠大桥遗址

“八一南昌起义”涂埠大桥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城涂埠镇,曾横跨修河连接新老城,是南浔铁路必经之路,90年代京九铁路改道,桥体被拆除,仅存遗址。涂埠大桥建于民国初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八一”起义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曾炸毁铁桥,阻止起义军通过,在这危急关头,英雄的永修人民与铁军一起连夜抢修大桥,使南昌起义成功打响第一枪。涂埠大桥遗址对于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及民国桥梁修建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23、永修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永修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城涂埠镇修河岸边,建于解放初期,砖石结构,水泥涂面,正面写有“永修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十个金光闪闪的正楷字体,塔体高达10米,周边种有青松翠柏,庄严肃穆,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24、吴城天主堂附属楼

吴城天主堂附属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万寿宫社区(镇政府大院内),民国初建造,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为清末荷兰天主教会在吴城所建天主教堂之附属建筑,主要功能是为传教牧师提供休息的场所。该建筑共两层,墙面为青砖砌就,小青瓦,四坡顶。内部木材用料较大,窗框为拱形砌筑,线条优美流畅,地面全为木制地板,房间左右对称隔成小间,中为公共过道,建筑立面具有浓厚的欧式韵味。 该建筑对于探讨吴城古镇宗教文化及欧洲传教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25、郭坂遗址

郭坂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白槎镇郭坂村小学东侧200米处。商至西周时期遗址,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0米。遗址是一个60米×50米左右的椭圆形山包,采集有方格纹、网纹、回形纹陶片。 该遗址对于研究永修商周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6、渠首电站及三付坝

渠首电站及三付坝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溪桥镇旭光村周山自然村。属江西省电力公司柘电公司,建于五十年代末,由电站大楼、土坝构成,电站上部为砖混结构,下部为钢混结构,座东南朝西北,地面建筑长20米,宽8米。三附坝为钢混结构,部分没入水中,占地面积20平方米。电站及付坝是1959年建成的小水电项目,对研究当时的水利设施和规划布局有参考价值。

27、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江上乡南坑村后八组(泉祠坳)。始建于晚唐,五代至现代多次重修。大雄宝殿为砖石结构,面阔33米,进深15米,高8米。老庙为石木结构,面阔30米,进深10米,高8米。该建筑对于考证云门寺历史及云门寺与云居山真如寺之渊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8、系马遗址

系马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八角岭乡(垦殖场)八一村委会系马自然村东南方约3公理处。台地地形,地面已垦种庄稼,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2米。采集标本有陶片(方格纹、网纹、堆塑弦纹)、鼎足等,年代为商、周时期。系马古文化遗址对于考证赣北地区商周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9、簸箕山遗址

簸箕山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燕坊镇金坂村新屋组(簸箕山),为两周时期遗址,面积10000余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约3-5米,表土层已种植水竹,采集有铜钱、瓦片、陶片等实物标本。该遗址对于探讨古代燕坊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0、修河保卫战遗址

修河保卫战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虬津镇虬津村横石头组(虎山上),修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全人工挖掘,呈“S”型壕沟状,长1000余米,宽1米,高1米,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代表性设施。该遗址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赵大揆墓

赵大揆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甘棠村甘棠组,明代,面积1.95平方米。赵公墓墓冢高1.3米,直径1.5米,墓前有青石墓碑一通,镌楷书:“明故甘棠赵公大揆之墓”。赵公生于明成化甲午正月,殁于嘉靖乙亥七月,清光绪十八年二月立碑。该墓对于研究明代葬俗及赵氏家族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2、龚家墩遗址

龚家墩遗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东山村龚家组,商周时期遗址,总面积8000平方米。山坡地形,断崖上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分布,地表采集有鼎、罐、碗、钵等陶器残片。该遗址对于研究商周时期本地区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一定参考线索。

33、后港桥

后港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胡家村石符组(东北方向约200米处)。四个麻石质菱形桥墩,三路麻石条(共九根)铺面,长14.3米,宽0.95米,高0.9米。该桥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4、张朝燮王经燕烈士合墓

张朝燮王经燕烈士合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艾城镇艾城村张家山(昌九高速公路东北方向50米处),建于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维修。丈夫张朝燮,永修艾城人,中共江西省委组织委员,1927年于艾城城隍庙英勇就义,年仅25岁。妻子王经燕,永修九合人,曾代理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永修县委书记,1928年在南昌英勇就义,年仅26岁。合墓面阔4.8米,封土堆高2.5米,封土堆直径3.8米。该墓对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5、长工桥

长工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艾城镇小桥村彭家组(昌九城际铁路永修特大桥东北方向约3000米处)。南北走向,长11米,宽1.6米,高2米。水中为三个石砌桥墩,由麻石和红石交叉砌筑,墩上纵列五根麻石条(梁),其中一根已毁。两端为“八字形”桥墩,中间菱形桥墩。传说该桥为长工所建,因而名为长工桥,对于研究清代建桥工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6、城龙桥

城龙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立新乡竹岭村城龙组,明代,全石结构,面积23.8平方米。整座桥均为麻石质,六个菱形桥墩,三根麻石条并列成桥宽(共十五根)铺面。长22.7米,宽1.05米,高2.7米。该桥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及明代民间建桥工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7、徐家太婆张氏墓

徐家太婆张氏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立新乡北徐村北徐组,清代,面积18平方米。有青石墓碑,篆刻字体,上书“徐家太婆张氏之墓”,碑文因紧靠后立的一块青石碑后,难以看到完整内容。墓封土堆形状特异,由六层青石铺成圆形垒叠而成,顶层为麻石质宝葫芦状,麻石底部有一方形小孔,与顶部葫芦形麻石上小孔吻合对盖。该墓对于探讨当地葬俗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8、四方古井

四方古井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立新乡坂上村井头组,明代,面积1平方米。整口井由四块大小相等的青石板拼构为正方形,井口对称有溢水口两个。据说该村村名是由此井而来,对于考证当地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9、杨志善堂

杨志善堂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樊家垄社区居民巷内),清代,砖木结构,面积300平方米。一进式一天井,硬山顶,外墙为三六九青砖,有前后门和侧门,正门上书写“杨志善堂”四字。内结构分前、后堂和左、右厢房,厢房用木板或篱笆隔墙,厢房门上分别有“福、禄、寿、诞”木雕字体,地面大部分用青砖铺地,仅进门处为泥土地面,厢房为木地板。该建筑对于研究吴城古镇风土民俗及建筑特色提供了佐证。

40、丁家山牌坊

丁家山牌坊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丁家山村李家村民小组,清代,砖石结构,面阔28.5米,中心高5.5米,主体构件为红石质,框架间用青砖砌实,至坊顶呈山字形,牌楼两边延伸段均用青砖砌成。该牌坊对于探讨古代江西牌坊文化及建筑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1、陈门彭氏墓

陈门彭氏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艾城镇马湾村陈昌村民小组,明代,面积1.5平方米。墓冢基本已平,地表仅见青石墓碑一通,上书“明故母陈门彭氏墓”,陈彭氏生于明万历癸未年七月,殁于丁辰年正月。该墓对于考证陈氏家族史及明代民间葬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2、坂上古井

坂上古井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九合乡门楼村坂上组(东约300米处),明代,砖石结构,面积5.76平方米。古井井壁呈六边形,麻石质,部分为砖砌,井口有三块不规则形青石板铺面,把井隔为两个井口。该井对于考证当地名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3、郭氏祖墓

郭氏祖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马口镇屋场村郭家组,明代,土堆墓,面积3平方米。墓冢前为青石质墓碑,记载墓主生评,曾考取进士。该墓对于考证郭氏家族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4、王环心、淦克群烈士合墓

王环心、淦克群烈士合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王家组,民国,总面积10.2平方米。王环心生于1901年,系江西省委委员、赣北特派员、中共永修县委书记,1927年英勇就义。其妻淦克群生于1906年,江西省妇女协会会员、中共永修县委委员,1930年英勇就义。该墓前为一块墓志碑和左右两块生评碑,后为封土堆,2009年,县民政局对墓区进行了重新规划,修建了墓园围墙、瞻仰台、纪念碑等设施。该墓对于研究永修革命史和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5、布水寺

布水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大塘村江家山自然村北侧约100米的小山脚下.传为唐代始建.现建筑为2004年由湖南衡阳弟子冯加华、颜成庄出资重建。坐北朝南,红砖外墙,歇山屋顶,面宽17.2米,深13.2米,通高11米,占地面积227平方米。对研究宗教建筑有一定意义。

46、望湖亭

望湖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始建于晋代,历史上屡有兴废,现亭立于高大的台基上,四层三檐四角攒尖顶,亭上琉璃叠翠,翘角人云,气势颇为壮观。登亭远眺,北面远处的庐山隐隐约约隔湖相望。该亭对于研究古镇吴城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7、云居山摩崖石刻

云居山摩崖石刻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环山公路沿线,有清末至当代石刻多处,均为阴刻楷体字,内容基本为佛家用语或诗词。该石刻对于研究云居山佛教历史及石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48、柘林水电大坝

柘林水电大坝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柘林镇,素有“亚洲第一大土坝”之誉称,整座大坝气势雄伟,结构坚固,全系人工堆筑而成,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以水电大坝为标志的柘林水电站集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发展我国电力工业生产和农副业生产及现代旅游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确是颇具特色的近现代重要水利设施。水电大坝始建于1958年,在建成三十多年以后,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历史原貌,大坝及其引水发电系统、溢洪道、泄空洞、船筏道、开关站等所有附属设施均保存完好,属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在江西是首屈一指的,对研究探讨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土坝科学保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颇有典型意义的罕见实物遗存值得文物部门协同各相关部门妥加保护。2007年,增补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201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省百大新发现之一。

永修云居山塔林保护管理站

永修文物管理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各省区市政府网站 -
- 县区网站 -
- 部门网站 -
- 乡镇之窗 -
- 其他网站 -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网站地图|使用帮助 |隐私声明

主 办:中共永修县委 永修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3604250013    
E-mail:yongxiu@jiujiang.gov.cn    ICP备案号:赣ICP备2022007475号-1     
公安备案号:36042502000101号
     联系电话:0792-322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