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读:
相关文件:
永修县2021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打造“三个示范”、着力“两项提升”的发展思路,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进姿态,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县经济保持了“持续恢复、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1年,全县经济持续平稳恢复,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方阵,十大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位八项进入前五,总体明显好于上年。增幅排前三的有5项:地区生产总值291.18亿元,增长9.4%,增幅列全市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54亿元,增长18.6%,增幅列全市第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增幅列全市第3;地方共财政预算收入20.04亿元,增长6.0%,增幅列全市第3;实际利用外资19906万美元,增长9.74%,增幅列全市第3。增幅排4—5位有3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721元,增长8.8%,增幅列全市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幅列全市第5;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12.02亿元,增长20.1%,增幅列全市第5。增幅排4—8位有1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011元,增长10.3%,增幅列全市第8。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1.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增速列全市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55.39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12亿元,同比增长11.3%。三次产业比由2020年的10.6:52.3:37.1调整为9.8:53.4:36.8。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2021年,永修县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园乡镇全覆盖,丰富了乡村经济业态。202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8.21亿元,同比增长8.5%。粮油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6.84万亩,增长0.37%,总产量21.00万吨,增长1.60%;油料播种面积12.73万亩,增长4.8%,产量1.31万吨,增长5.0%。畜牧业稳中有进。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30亿元,增长5.6%。生猪出栏14.74万头,增长20.6%;家禽出笼390.06万羽,增长6.5%;肉类总产量1.89万吨,增长21.2%。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水产品产量5.97万吨,增长3.1%,其中:养殖产量5.97万吨,增长5.7%。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稳运行,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列全市第5,尤其是新型产业稳步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新型产业实现总产值501.64亿元,同比增长23.7%,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0%。其中: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2.27亿元,增长36.1%;新型建材产业实现总产值140.80亿元,增长5.6%;新型电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60亿元,增长28.5%;新型机械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54亿元,增长29.1%;新型仿生制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43亿元,增长13.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12.02亿元,增长20.1%,增速列全市第5。实现工业增值税8.33亿元,增长47.3%,增速全市第3;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总数达238家,净增数列全市第1、总数第2。
(三)投资增速保持领先
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增速列全市第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21.85亿元,增长20.4%;非国有投资200.78亿元,增长9.2%。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74.82亿元,减少1.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8.5%。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173.2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投资49.39亿元,增长23.4%。从项目情况看,本年新开工项目112个,同比增加76个;本年投产项目100个,同比增加37个;本年新增固定资产233.1亿元,增长33.3%。
(四)消费市场持续火热
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4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列全市第2。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2.42亿元,增长18.5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12亿元,增长18.80%。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74.84亿元,增长28.5%;零售业销售额66.58亿元,增长20.3%;住宿业营业额3.97亿元,增长26.1%;餐饮业营业额16.09亿元,增长33.2%。
(五)财政金融稳步增长
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4亿元,增长6.0%,增速列全市第3。收入质量稳步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完成13.69亿元,增长0.2%,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8.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8亿元,增长1.7%;教育支出10.09亿元,增长5.0%;节能环保支出3.16亿元,增长16.3%。
金融运行保持稳健。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6.46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同比增长3.3%。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15.11亿元,比年初增加30.63亿元,同比增长16.6%。
(六)招商引资稳中有升
2021年,全县新签约项目45个,合同总额198亿元,其中“5020”项目3个,总数列全市第1,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我县举行;全县113个项目总投资478亿元列入省市重点项目;有机硅关联企业超120家、营业收入450亿元,“世界硅都”正在永修崛起。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9906万美元,同比增长9.74%,增速列全市第3。
(七)升规入统成效显著
2021年,全县新增一套表法人单位100家,列全市第7,分专业看,规上工业新增25家,列全市第2;建筑业新增7家,列全市第7;批发和零售业新增21家,列全市第2;住宿和餐饮业新增16家,列全市第1;房地产业新增1家,列全市第12;重点服务业新增5家,列全市第9;其他投资新增25家,列全市第10。
(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2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1元,同比增长8.8%,增速列全市第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11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列全市第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增长存在不确定性。一是省局去年10月底对我县规上工业核查,个别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指标数据存在少量差异,全年核减营业收入20亿元,对去年工业主要指标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二是过度依赖于重点企业。“一企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江西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4月份设备检修20天左右,10月份以后有机硅产品价格下跌,给全年规上工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三是评估指标需继续优化。1—12月,全县工业用电量11.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8%,增幅列全市第11;全县工业增值税8.33亿元,同比增长47.3%,增幅列全市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要在评估中取得理想位次,两个部门评估指标增速需稳中再进。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从项目上看基本都集中在工业生产中,第一及第三产业的投资不足,工业投资占比过高。1—12月,全县工业投资173.24亿元,占比77.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18.43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68.4%,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从全年各个月固投的结构上来看,呈现出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基本都集中在上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占全年投资的比重过高,达到75.5%,而下半年投资量小,这就导致下半年我县投资动力不足。从占GDP比重来看,我县2021年投资占GDP比重达到76.5%,高占比将为2022年固投考评带来劣势。
(三)部分GDP核算基础指标不理想。从基础指标运行情况看,前四季度,46项基础指标中有31项涉及增幅排位(10项指标采用省市平均数、5项指标采用全市最低),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指标有25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指标有6项,其中:增幅排8位以后的指标有7项,分别是: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现价增速21.54%列全市第12、规上制造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速11.3%列全市第9、规下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速10.8%列全市第14、批发业销售额增速28.54%列全市第9、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9.0%列全市第12、保费收入增速30.77%列全市第1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21.6%列全市第9,部分基础指标增幅排位不理想,对全县GDP核算产生一定影响,有关部门要抓紧沟通。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工业动态跟踪监测。密切关注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尤其是有机硅)价格、工业用电、工业增值税等重点指标的波动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及其影响进行预警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二)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在普惠性政策支持基础上,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针对性扶持,激发大企业、关键产业的辐射、引领作用,形成政策支持合力,提高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
(三)提前谋划固投发展计划。基于2021年在库的续建项目及2022年计划入库项目,将固投任务合理分配到每个月,调整全年各个月份的固投结构。同时保持后续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发展,重点关注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项目入库,改善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发展后劲。
(四)加强升规入统工作。努力储备、培育一批优质企业,解决数据缺乏支撑的问题。各乡镇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意识,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基层业务指导,积极主动深入基层乡镇、企业指导企业入库,指导企业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提高“四上”企业入库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入库,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